2015年10月26日,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发布报告,将加工肉制品归为“1类致癌物”,新鲜红肉也被归为“2A类致癌物”。
虽然据说肉制品行业股票大跌,但“公众恐慌”并没有出现。在各种自媒体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刷屏般的轮番轰炸解读下,“赶紧去吃点培根压压惊”的调侃压过了“原来这些肉也不能吃了”的声音。这无疑是信息传播的胜利和历史的进步。
“错误解读科学结论”有时候比食物可能存在的危害更可怕。有很多食物都被各种谣言妖魔化,以至于许多人“闻XX色变”,下面列出最典型的8种。
鳝鱼
看到肥大的鳝鱼,就有人说是喂了避孕药养出来的,还有许多人信誓旦旦地说“见过(听说过)”养殖者喂鳝鱼吃避孕药。
而事实是养殖的鳝鱼住得好、吃得好,理所应该长得又快又肥。拿避孕药喂鳝鱼,会导致鳝鱼大量死亡。
当然,不排除有呆萌的养殖者轻信了这个传说,试图投机取巧去这么干。不过,只要试过,发现“长鳝不成反蚀了避孕药”,也就会清醒过来。
西瓜
每到西瓜上市季节,“打针西瓜”的传说就会占领微博微信。许多人一边吃着西瓜,一边战战兢兢地四处寻找各种“鉴别小窍门”。
关于“打针”,有人做过实验,发现通过打针无法让注射液在西瓜瓤中充分扩散;而打过针的西瓜很快会坏掉。
合理合法地使用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并不会影响西瓜的营养与安全。导致西瓜开裂或者爆炸的因素有很多,与西瓜品种、天气情况、肥料等都有关系。
草莓选草莓,基本选不到重样的,不是畸形就是大小不一、红色不均,再加上味道不甜,不少人认为膨大剂是这些现象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膨大剂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除了可用于草莓,也可以用于西瓜、猕猴桃等水果,不会带来安全风险。造成草莓的大小不一、畸形、不甜的原因有很多,与草莓的品种、生长状况都有关系。
成熟的草莓保存期很短,市售草莓需要提前采摘,这也是草莓不甜、红的不匀的要因。如果去买草莓,挑新鲜好吃的就行了,用不着纠结“膨大剂”“植物激素”之类的问题。
催熟水果许多人听到“催熟”就想当然地认为“使用了激素”“不健康”,经常中枪的是香蕉、芒果、葡萄等。
很多水果的成熟受乙烯调节——在树上成熟由植物自己产生乙烯,摘下来人工施以乙烯也一样有效。水果要长途运输,要长期保存,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采摘,在抑制乙烯产生的包装下保存运输,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进行“催熟”。
乙烯利是通过产生乙烯进行催熟的合成物质,用它催熟的水果跟天然成熟的水果在安全性上没有差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