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草药,人们想到的大多是苗药或者瑶药,但是壮药却鲜为人知。虽然壮药还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,但是其历史悠远留长,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。而妈妈作为地道的壮族人,更是从老一辈人手里学到不少的药方子,这些方子让我们一家人受益,特别是在养胃方面,从未花过一分钱。
壮药历史悠久
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载:“出征交趾,土多瘴气”,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,后带回中原。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,也是常用中药,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。
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,就有铁冬青、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收载的365种药物中,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、牡桂、苡仁、丹砂、钟乳石等被收录。
唐代《新修本草》也收载了不少壮药,如蚺蛇胆、滑石、钓樟根皮、获苓、桂、瓜芦木、黑石脂、钩吻、白花藤蛇黄、郁金、苏方木、狼跋子等。稍其后的《本草拾遗》,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,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。
而三七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,活血化瘀,应用广泛。但它首先是一味著名的壮药,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。
妈妈的壮药偏方
妈妈小时候生长在偏远的山村,离县城医院远,平时大伙有个感冒发烧、头疼脑热都是自己找壮家草药煎服。不仅小病用草药治,就连被毒虫毒蛇咬伤、扭伤骨折都是通过敷壮族草药治疗。
虽然山里条件艰苦,但是山里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医药,这些治疗疾病的药方一代代口口相传,让人人都是小药草师,身为壮族医师女儿的妈妈更是活着的“药草字典”,最让我们受益的就是在养胃上。
妈妈私授的养胃方
小时候生病基本都是靠妈妈的药草偏方治疗,但是大一点之后感觉生病就喝药草是很土很掉价的方法,特别是叛逆期,生病宁愿吃西药打吊针也拒绝妈妈的草药。直到刚毕业那年被胃病折磨得死去活来,才让我重新对妈妈的偏方刮目相看。
刚毕业那一年凭着一股子牛劲,就跑到了异地谋生,然而都市的繁华并不属于我们这些底层的打拼族,繁重的工作压力让我经常三餐不保,饥一顿饱一顿,导致慢性胃病的出现。
为了治好胃病也吃了不少药,受了不少苦,生冷的食物不敢碰,辛辣的食物更是不能吃,胃不好人也瘦了好大一截。妈妈知道后让弟弟在网上买了丁香茶,说这玩意能养胃,对我胃寒好。知道我不喜欢熬草药,还特意买了可直接冲泡的丁香茶。
由于对妈妈的草药有种抗拒,我还专门上网查了丁香茶叶的功效,丁香茶在《千金方》中有记载,具有温中降逆、暖胃、去除胃寒的功效,而丁香茶以长白山的最佳,而不是广西的,弟弟寄过来的广西巴马丁香茶正是产自长白山的,算是歪打正着吧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我坚持饮用的一段时间,纠缠多年的胃病真的好了。
现在常年工作在外,有不舒服的地方,我也会听取妈妈的建议。妈妈的很多偏方帮助了不少人,我很想把妈妈的这些药方都记录下来,奈何很多草药妈妈只记得壮话怎么讲,并不知道对应的字,这算是大的遗憾了。
希望有专门的人走访这样的民间人,多记录更多的药方,造福更多的人。虽然希望西医很流行,但是中医对人类的贡献不可埋没,绝对值得保存并流传。